中国钢铁产业开始步入成熟期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2-14
- 浏览量:891
中国钢铁产业从“十二五”开始步入成熟期,这一阶段重要的标志就是:整个产业发展速度减缓,大规模扩张周期结束,产销量开始走平,市场趋于规范和相对稳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2012年,国内新增冷轧生产线至少为33条,设计年产能为1844万吨;硅钢生产线6条,设计年产能160万吨。至2012年末,我国冷轧年产能将达1.2亿吨,是2008年的近两倍;硅钢1530万吨,为2009年产能的两倍还要多。但当需求开始收缩的时候,过剩产能对钢铁行业的冲击就开始显现了。
据统计,1至7月,钢铁企业会员盈亏相抵实现利润仅有7亿元人民币,亏损面高达33.8%。虽然主管部门已经对钢铁行业产能扩张进行了多次警示,但整体产能的过剩还没有让这个多年来“热火朝天”的行业做一次认真的冷静思考。就在前期价格持续下跌的阴云被“金九银十”的短暂暖风吹散不久,行业生产的活力就立马显现了。8至9月,原材料价格走低,各类钢材的基准成本下移明显,利润空间有所放大。钢厂的生产积极性也随之释放,而进入10月,受到钢材贸易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的影响,国庆节前后市场甚至出现了一轮钢材采购高峰期。 10月以来,随着原材料跟涨明显,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压缩。但不少企业都有前期低价购买的原材料的库存,并且即便是采购现货原材料也有利可图,这使得钢厂的产量保持在高位。目前,随着钢材价格反弹,上游原材料也出现反弹,钢厂生产的恢复及对原材料的补库,推升以焦炭为主的原料价格。焦炭价格从8至9月的低点1300元/吨附近,已上涨至接近1600元/吨。焦煤价格上涨超过20%,而铁矿石港口报价也上涨了大约25%。
由于进货与出货存在着时间差,钢材市场火热的时代,贸易商曾经体验了“坐着赚钱”的美好时光,但钢材市场转冷的时候,日子最艰难的也是钢材贸易商。在市场单边下行的情形下,钢材贸易的操作风险就很大。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是尤其艰难的一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困境,钢材贸易商也在乱局之中,整个钢铁行业已经面临洗牌,在行业第二次春天来临之前,市场会做出无情的选择,只有胜出并生存下来的人才能享受黎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