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镁业动态 > 关于“ 升级镁质产品与材料产业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 升级镁质产品与材料产业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 发布人:中国镁质材料网
  • 发布时间:2024-02-22
  • 浏览量:455
【字体:

关于“升级镁质产品与材料产业

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调研组

镁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金属元素。美国已将镁元素列为21世纪最关键的25种战略元素之一,日本也于2006年制定了“元素战略计划”,以研究如何用常见元素替代稀有金属元素。镁材料主要集中在镁耐火材料、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等4大类产品,其中镁合金作为目前密度最小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交通 (包括汽车、飞机、摩托车、自行车等) 、3C领域等。因此,镁元素是战略元素,镁材料是新一代战略材料,镁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资源及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20年来,我国镁材料已取得了三个“第一”,即镁储量第一、镁产量第一和镁出口量第一。辽宁菱镁矿供给了其中85%以上的“镁”元素,是国内乃至世界的镁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辽宁镁产业年产值目前超过600亿元,具备打造1000亿元以上大产业的巨大潜力。“十四五”时期及未来的十年,是我国镁质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下,努力推进菱镁行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保障经济安全和战略资源可持续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2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闫傲霜率调研组赴辽宁省沈阳、营口、鞍山开展“升级镁质产品与材料产业,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调研。

调研组实地调研了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营口菱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营口市荣兴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海城市菱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菱镁展览馆、辽宁隆镁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入了解当前主要镁质产品和材料、菱镁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加强区域性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育、促进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到营口、鞍山相关企业和单位实地调研

调研组在沈阳召开座谈会

01辽宁菱镁行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省菱镁资源保有储量25.1亿吨 , 占全国84%,占世界22.4%,具有品质好、储量大、易开采的特点。省内拥有全球最大的镁质耐火材料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0%,世界的60%。全省共有菱镁采矿权115个,菱镁矿石证载生产规模2271万吨/年。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菱镁企业446户,实现营业收入557亿元,利润28.1亿元。其中镁耐材产量1670万吨,镁建材产量172万平,镁化工产量36万吨。具体特点如下:

1.1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菱镁产业发展 ,先后印发出台了《加强全省镁产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辽宁省“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菱镁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等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环境治理、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初级产品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

1.2 资源管控体系逐步形成

建立了省、县两级菱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将矿石开采、车辆运输、矿运检查、执法监管等集中纳入平台体系,实施矿石供给控制指标措施,注重提高资源管控效率和质量。同时,构建以省、县两级综合平台监控为管控抓手,以合规性排查为整治切入点的定期督查督导机制,统筹推进菱镁矿资源综合治理。

1.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约300户涉镁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聚焦“菱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菱镁资源高效利用、高值化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功能性高端镁制产品。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在沈阳化工大学建立了“硼镁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镁合金及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等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相关企业建立了“高端耐火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等10家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夯实了科技研发基础。

1.4 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入

营口金龙、海城利尔、辽宁中镁等企业生产线实现智能化升级,镁鑫建筑科技、辽宁嘉顺科技等新型镁建材项目和镁质新材料项目陆续建成。鞍山等市完成6个产能减量置换项目,退出镁砂老旧窑炉32座,新上新型窑炉11座,压减产能5.8万吨。大力推进数字赋能,重点针对全省1056家菱镁企业进行统计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判断,精准施策,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1.5 节能减排成果丰硕

修订《辽宁省镁质耐火原料及制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目前,全省菱镁矿石结合利用率和镁质耐火材料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镁质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达50%以上。全省已建成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省级绿色工厂,创建了12家省级绿色矿山。2020年以来,海城市、大石桥市全年空气优良率逐年改善,分别提高10.6个和6.7个百分点。

02存在主要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天然菱镁矿的烧结致密化技术难题,镁质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行业,解决碱性炼钢面临的技术和产品难题,辽宁菱镁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镁都”。但是要长期做大、做强、做优菱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顶层规划弱、产业话语权未形成

菱镁矿资源和菱镁产业的既有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价格及产品、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其重要原因在于战略定位不够,没有形成针对行业、产业整体的顶层规划和产业实施机制。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就菱镁产业发 展作出的规划更多是停留在行业分析,能落地实施的有力政策和措施极少,带动行业整体规范发展的能力极其不足,或根本没有形成,从而导致经常性地产能过剩、长期无序竞争和产品效益低下。在鞍山 海城、营口大石桥等地已形成镁质原料和产品的产业聚集区,但需着眼未来菱镁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推进实施工作计划等。产业国内外市场话语权形成具有很好的条件基础 ,但需要在资源开采量与生态要求、产业分类布局与企业准入、技术装备选择、产品质量监控和市场销售价格规范,以及环境安全要求等方面 ,形成顶层规划和具体措施,并在全行业有效推进实施。防止产能过剩、无序竞争,淘汰落后产能、统筹市场价格,规范产品技术、完成链条延伸,引领升级换代,形成产业话语权,真正建设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

2.2 缺乏产业协同、长期无序竞争

产业高度集中在原矿开采、矿石加工制备镁质原料(轻烧粉、镁砂等)以及镁耐火材料制品,在地域上分别集中于鞍山海城(主要是镁原料)和营口大石桥(主要是镁制品),针对产业整体区域宏观调控和协同严重缺乏,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产能严重过剩,造成行业习惯性低端粗放,缺少科技研发和装备升级改造的动力和条件,传统市场需求不足形成恶性价格竞争。如以2020年的镁砂产品为例,2月至7月轻烧镁砂(90%)出厂价下跌6.8%,重烧镁砂(90 %)下跌14.2%,重烧镁砂(95%)下跌14.9%;而与一年前相比,轻烧镁砂(90%)出厂价下跌10.5%,重烧镁砂(90%)出厂价下跌23.4%,重烧镁砂(95%)出厂价下跌31.4%。菱镁产业长期处于产品价格低、利润低的低质量运行状态,不但行业收入低、业主利润少,更没有积累经费和实力进行新市场开拓、新技术研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装备升级和企业形象改观等。长期以来辽宁菱镁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低端粗放”的落后产业、传统产业形象。

2.3 技术和装备落后、能耗高

调研发现,辽宁菱镁产业长期集中于原矿开采 加工和传统镁质耐火材料生产,一直沿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的技术基础而形成的炉窑技术与装备,包括轻烧、重烧、电熔、耐火材料煅烧窑炉等,工艺落后、装备简陋、单套生产能力小、烟气污染排放高、粉尘排放多、劳动环境差。且原料轻烧装备仅能使用大颗粒物料,原料利用率低,已经形成近2亿吨的小颗粒、低品位菱镁矿的堆弃浪费。近年来,尽管通过产学研合作,在轻烧粉生产方面形成了一些新工艺和新窑炉,但在能耗、可靠性、大规模化等方面仍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差距,甚至部分新轻烧装备能耗高于传统炉窑。在重烧、电熔以及年500万吨产能的各式镁质耐火材料煅烧窑炉及装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我国菱镁产业的炉窑及装备水平依然落后,能耗高、(单台)规模小,长期受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卡脖子”限制,亟待升级换代,以保障我国该产业的清洁、高效、数字化生产和绿色发展。

2.4 创新能力弱、科技平台缺乏

辽宁菱镁产业保障了国家80%的“镁”元素供给、90%的耐火材料,也提供了国际60%的耐火材料需求,产业产值达到了600亿元规模,但产业长期 “低端粗放”、升级替代缓慢、产品链条短。其根本原因是:行业的创新能力弱,实力型研发团队少,高水平国家级研发平台缺乏;研发投入少、国家战略定位和重要性未能彰显,创新技术及产品的产出少,长期处于修补达标的状态。做大、做强、做优菱镁产业,必须强化行业的创新能力,引进和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研发平台,如国家(全国) 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引育打造一流技术创新团队,畅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渠道,推进国家级技术孵化器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5 产业链条短、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缺乏

行业产品一直以初级原料为主,包括轻烧粉、各类镁砂(耐火材料原料)和传统镁质耐火材料及其制品。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以及镁工艺品行业,企业少、规模小。现有产品比较低端、产品链短,服务国家空天、国防、电子等产业并具有独占性的高端产品极少。另一方面,我国高端设备与装备所需的精细镁质原料、材料及制品,如阻燃耐火材料、高纯金属镁添加剂、电工/光学用镁质材料、国防镁质晶体等仍需从国外高价进口,甚至遭受他国产品的“卡脖子”。

03对策建议

应进一步提升菱镁产业战略地位,着力推进资源整合,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壮大产业链条,为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具体建议如下:

3.1 着力完善菱镁行业的宏观调控

将“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据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差异化布局;按照全国层面矿藏储量、产业现状、行业总产能,核定菱镁矿开采量;依托现有规划和平台,规范原料产品价格和质量要求、维护市场稳定;开发标准规范,实施技术和装备准入;建立研发、检测及产品展示共享平台、展现区域优势、发挥企业群协同效应。

摸清镁产品、镁制品市场规模。组织全国层面政产学研专门力量,对镁及各种镁产品、镁制品进行全链条梳理,摸清镁原料、镁耐火、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镁高端制品等领域现有产品底数和国内外市场价格及需求规模,科学研判菱镁产业发展潜力,提前做好相应布局。

3.2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依托高端创新平台引育高水平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团队,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覆盖开采、加工、转化、制造、能源环保配套等产业全链条,升级技术工艺与装备、创新变革性方法工艺与装备、创制高端镁质新产品。

鼓励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菱镁矿业融合应用,支持企业应用“5G+人工智能”对窑炉和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环保设施运行场景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

大力发展新兴合金熔炼、新能源电池及稀土等行业用高附加值的镁质耐火材料产品、镁建材、镁化工、功能镁制品等产业方向,补齐产业产品短板、拉长产业链条,拓展镁质耐火材料应用市场。

3.3 培育龙头企业和龙头品牌

在镁耐火、镁建材、镁化工、功能镁制品等产业领域分别培育国内龙头企业和龙头品牌,以龙头企业发挥构建品牌、稳住市场的作用,发挥规模化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菱镁资源整合,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采矿企业集中度,打造大型菱镁矿业集团和国家重点企业,引导下游生产企业向矿区集聚,打造先进菱镁产业集群。

3.4 建立菱镁学院、培养行业科技人才

针对千亿级甚至更大产业可持续发展需求,鼓励产业聚集区地方政府或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在国内外相关高校成立混合制“菱镁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中职、高职教育,贯通式定向培养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研发、工厂技术员、技术工人等不同层次技术人才,提升行业队伍专业水平。大力引进和推动成立菱镁资源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工程中心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菱镁资源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3.5 开拓海外市场、充分释放产能

推进菱镁产业及其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扩大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充分释放产能潜力,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利用与毗邻地域优势,进口价廉质优菱镁矿,或在境外建立粗产品生产基地、再进口到国内精深加工。

与具有技术优势国际大企业开展交流,吸收消化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跟踪国际前沿技术,依托产业优势快速开发并转化应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建设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

作者简介:

调研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会主委闫傲霜率队,主要成员有:许光文、曹长坤、黄青华、姜新东、邓承继、王宁会、李雪、陈文良、卜兰杰、赵英姿、李琦鹏 、胡君一、年海艳、杨立冰、闫萍、孟祥明、刘玉柱、丛培旭。 执笔人:李雪。

(来源:《中国发展》2023年0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