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刊杂志 > 浅说寿山石

浅说寿山石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07-09
  • 浏览量:422
【字体:

寿山石圆雕是最能展示设计者水准的一种艺术形式,他充分体现设计者对寿山石原材料的态度和解读。同时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石雕的各个侧面,所以他又称立体雕,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把玩的三维立体雕件。它要求寿山石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装饰性的,也有抽象的,既有挂件,也有摆件,还有把件;其内容与题材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它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群体或个体,又称立体造像。其特点为无论何视点均能感受其存在实感的艺术品。一般不带背景,而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与之相谐的环境,形成统一的艺术效果。以集中、简练、概括的手法扣住主题,体现其艺术感染力。

 

一、寿山石圆雕产生与其技法的历史

 

圆雕其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实用性,如生活器具、宗教礼器、建筑部件等:逐渐发展为用陶塑、石雕作品代替活人殉葬,在这种状况下,就出现了大量的人体、动物雕塑作品。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获知,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寿山石圆雕是寿山石雕刻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当然寿山石圆雕一直也是自南北朝以来的主要雕刻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例如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从《数珠罗汉》这一作品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上描花巧填金粉。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玉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 “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石雕之中,使其风貌焕然一新。

 

二、寿山石圆雕技法的发展与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由于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扩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断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镂空雕、链条雕、人物和雕刻动物的大型群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使圆雕更加精美完善。如陈敬祥的《求偶鸡》,以鸡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 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园》,以一群母子猪造型,反映了农家的兴旺;还有《长征组雕》、 《红色闽西组雕》、 《井岗山会师》等,这些艺术精品都是他们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在纯熟运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技法完成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技法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正是因为有了圆雕的良好基础,再配上其他的雕刻技法,现在的作品才能明显地突出美感、立体感,才能成为传世的艺术精品,因此,圆雕技法在寿山石雕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寿山石艺术品的雕刻包含着相石设计、雕刻修光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各个环节中,其中相石设计讲究最多。在寿山石雕刻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作品的造型艺术。圆雕的造型,总的原则是依石造型,并根据作品的主题,合理安排整件作品的布局。同时,按照石材的颜色、纹理及形状,进行艺术构思。在作品的整个画面上,要强调结构的虚实、疏密、留有一定的空间。现在一些人在创作花鸟类作品时,都雕得非常“饱满”,给人一种“花果累累”的感觉。因此在创作中,例如雕刻花篮,应力求避免把作品雕成满满的一篮子水果花卉,使人甚至观赏不到篮子。这样的作品,显得臃肿、累赘。

 

此外,在一些作品中,原石是四方形的或者是三角形的,成品后的造型仍是原样,没有掌握艺术的虚实、疏密对应,也没有掌握好材科的取舍关系,盲目堆砌,“淹没”了主题。寿山石在全国多种名贵彩石中最珍贵、价值最高,它身上的品质和珍稀难采,使每个创作者不能不去珍惜并进行精心创意雕琢。然而,我们在珍惜寿山石来之不易的同时,更要讲究作品的质量,也就是艺术效果。现在有的人没有经过专门学校培训,也没有经过专门指点,只一味追求作品的商品价值,或迎合部分收藏者“贪大”的心理,对石材中某些不合理的部分或在整件作品中不需要乃至影响整个画面效果的“部分”,舍不得剔除,生怕作品“缩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保持了原石的完整,但影响了整件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形成了败笔。

 

三、寿山石圆雕的艺术表现

 

对于寿山石原材料而言,取色用“巧”,题材创新,努力发掘和利用石形、石质、石色的天然神妙,通过构图布局,讲求虚实、对比、平衡、空间和掩映、借饰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意境更加生动而自然,内涵更为丰富。而在寿山石圆雕雕刻技法中,好的寿山石圆雕作品是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从长宽到厚薄都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同时又能做到各个角度、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件好的寿山石圆雕作品。所以寿山石圆雕艺术表现手段是极精练的,它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硬要它去表现过于复杂、过于曲折、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将无法体现圆雕的特点。但反映在寿山石雕刻上的注重精神性与表现性,“虽状形而主乎意”,不以真实再现事物的外在形象为目的,而将表现自然万物内在神韵,抒发个人理想、情怀作为最高的艺术境界。与这种“表意”的特质相关联的,就是对线条的执着追求。写意之所以为“写” “意”者, 非“写”则不能达意也,这种写意精神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塑造形象的要求。而成为写神、写性、写心、写意,表现作者品格意念和思想感情的核心手段,艺人的天机才华,在其间自然流露。

 

由于圆雕是空间的立体形象,可以从四面八方去观看,这就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要特别注意它形体结构的空间变化(当然,要有一个主要的观看面)。圆雕虽是静止的,但好的寿山石圆雕作品表现可以通过人的姿态、脸部表情以及衣纹的虚实关系,让画面动起来,也可以通过花、叶、草的变化,让动、植物活起来;尤其是在处理人物、衣裙方面,可以通过曲直、聚散、飘落、挂垂的关系让作品栩栩如生;也可以用某种暗示的手法使观者联想到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

 

总之,圆雕技法是雕刻之母,而寿山石艺术作品都是艺人们在纯熟的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寿山石原材料创作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到巧色等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