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综合经济 >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6-05-11
  • 浏览量:431
【字体:

5月10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及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共同召开《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下称《蓝皮书》)研讨会。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课题组称,2016年,国内宏观调控在坚持稳中求进的背景下,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性正在不断巩固和增强,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中国正在开始第二次转型,即经济从工业化转型为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在深度城市化、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向提高“广义人力资本”消费比重转型、创新和加大开放等五大方面发力。

 

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没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良好条件没有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转型升级加快。就业基本保持稳定,新经济吸纳就业增多。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房地产投资正触底企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加速形成。

 

不过,与会专家同时表示,2016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结构性减速压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对于保民生、防风险十分必要,宏观政策需要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李雪松认为,积极财政政策需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管理的平衡。在需求侧方面,从短期看,平衡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主要来自需求侧,因此,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时,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加大财政支出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对公共领域的投资;在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增大背景下,债务置换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重要举措;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和推广PPP模式,发挥其他辅助性的财政政策作用。

 

而在供给侧方面,《蓝皮书》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促进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动力顺利转换。减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用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收入分配调整。

 

二次转型应在五大方面发力

 

《蓝皮书》称,“十三五”期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此次转型被定义为“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即第一次转型——从农业到工业,农村到城市;而第二次转型,即经济从工业化转型为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蓝皮书》分析,到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5%,人均GDP按国际标准推算超过了7000—10000国际元标准,进入到了二次转型阶段。《蓝皮书》认为,二次转型的本质不是简单地服务业占比变高,也不是消费占比变高,更不是城市率有多高。很多这些值高的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拉美国家,都是“三高”,即城市化率高、服务业比重高、消费比重高,但经济长期停滞。

 

“究其原因,二次转型一定要向结构性创新经济转型,走上高效率内生型经济增长的道路。”李雪松介绍,中国经济二次转型应在五大方面发力。

 

一是深度城市化。《蓝皮书》指出,城市不仅仅是人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其能为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教育、医疗、信息、文化、社区互动项目等大量现代服务,迅速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推动创新活动。

 

二是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它不同于低端人力密集的服务业,拉美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非常高,但多集中于低端人力密集型服务业,形成城市隐蔽性失业,没有完成基于人力资本提高的消费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互动,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乏力,经济增长徘徊。

 

三是向提高“广义人力资本”消费比重转型。当城市从建设周期转向运营周期,通过土地买卖扩张的速度就会下滑。在运营周期,主要是对城市进行修补,如修路补路,整个投资带动就很难再上升,所以增长动力转为消费带动经济增长,这时期消费主要是以提高广义人力资本为目的的现代服务业的消费,主要通过教育医药体育娱乐信息等来提高广义的人力资本,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推动基于城市消费提升人力资本导致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式。

 

四是从引进设备、模仿等“干中学”的技术进步模式变为以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创新活动。城市发展模式也从工业化时期的集中物质制造的“物质增长极”,转向以知识生产与配置的知识增长极。

 

五是加大开放,推进国际化融合。《蓝皮书》强调,中国加入WTO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一带一路”为新的开放战略为基准,自贸区设立、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主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亚投行设立等,都在表明中国正积极进行国际的开放融合,促进中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